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澳门巴黎人 官网 > 新闻动态 > 对军事权力的分配才是吕后帝王术的核心


对军事权力的分配才是吕后帝王术的核心

发布日期:2025-08-16 16:15    点击次数:107

图片

文 / 子玉

吕后在刘邦驾崩之后长期控制帝国政治是一个历史事实,只是许多人并没有细究过吕后在内有强大的功臣势力、外有实力雄厚的诸侯王群体的严峻现实面前是如何长期驾驭帝国的。本质来说,吕后政治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她皇太后的身份,也不是因为她和功臣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根本原因还是,吕后长期控制着长安军事,军权才是吕后驾驭汉帝国这艘巨轮的根本支撑。

众所周知,刘邦所建立的帝国是一个联合帝国,是由拥有政治主导权、代表朝廷的汉国,关东的诸侯王和以列侯为主体的功臣群体组成的,这种形势下,刘氏要想将皇权顺利传承进而形成统治惯性所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大的。

幸运的是,汉朝在刘邦生前就已经完成了权力交接,吕后由于长期坐镇京师长安,凭借彪悍的个人能力和与功臣利益的深度绑定已经基本掌控了长安政治,刘邦去世之前,汉朝的一切政务都是由吕后所打理的。所以,刘邦驾崩之后,汉王朝很丝滑地就完成了从刘邦时代到吕后时代的过渡。

汉朝的第一次权力交接之顺利在整部大历史中都是比较少见的。

而吕后的历史使命也很明确:继续坚持刘邦生前所制定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维护刘盈的皇权,培育、深化人们对于“汉即天下,刘氏即汉”的共识。

很明显,在功臣势力异常强大的情况下吕后要想做到后一点挑战是非常大的。当刘邦驾崩之后,吕后和刘盈在功臣面前也只能采取守势。

为了控制京师、驾驭帝国,吕后就必须掌握军权,如此才能处于对功臣的优势地位,所以,刘邦驾崩之后,吕后就任命妹夫樊哙为上将军。

这里首先解释一下西汉的上将军。上将军的地位在一般将军之上,处于有权力指挥诸将军的地位,京师的南北军以及未央宫和长乐宫的卫尉都由上将军统领。而现实又是,控制了两宫的卫尉就保证了皇帝和太后的安全,控制了南北军就能驾驭京师、帝国政治。

任何朝代,政治权力永远都来自于军事权力。

另外,西汉的上将军一职不是常设职位,一般情况下,南北军和两宫卫尉军由太尉统率,但在皇权交接等特殊时期会设上将军一职以统率南北军和两宫卫尉。很明显,这是为了保证皇帝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吕后呢,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就任命自己的妹夫樊哙为上将军。虽然樊哙也是功臣的一员,但其第一身份属性首先是和吕氏的姻亲关系,早在刘邦在世时,外界就认为樊哙属于吕氏的核心成员,刘邦甚至要杀了樊哙就足以说明。所以,吕后任命樊哙为上将军就是很自然的事。

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吕后是何时任命樊哙为上将军的,只是在西汉朝堂讨论如何应对匈奴挑衅时才给樊哙的名字之前加上了“上将军”的标签,但按照常理,吕后肯定是在刘邦驾崩之后马上就任命了樊哙为上将军。太尉周勃呢,也只能被边缘化。

汉惠帝六年(前189),樊哙去世,朝廷时隔七年再次设置太尉一职,以周勃为太尉。之所以此时重用周勃而没有用吕氏的人是因为,此时的惠帝已经成年,也基本坐稳了皇位,在这种情况下,吕后可以将军权交给功臣,实现和功臣的和平相处。

如果局势能够按照正常逻辑发展,随着汉惠帝政治经验的逐渐成熟、对朝局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强,吕后就可以顺利将权力移交给儿子,然后刘氏就能逐渐形成对天下的统治惯性。吕后呢,也能以一个相当正面的形象留在历史中。

可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惠帝却在一年后(前188)突然驾崩,导致吕后好不容易才理顺的政治秩序又混乱、紧张起来,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军权还掌握在太尉周勃手里。

图片

周勃当时是太尉

图源/网络

吕后在掌握帝国权力的合法性被稀释而又没有军权的情况下自然是紧张到了极点,具体表现就是,在儿子的葬礼上干哭,没眼泪。这一幕被张良的儿子张辟疆给敏锐地捕捉到了,于是就主动和丞相沟通:“太后哭得一点都不伤心,你知道原因不?”

丞相曰:“何解?”

辟疆回答:“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

对于如何缓解大臣和太后之间的紧张关系,辟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

于是呢,丞相就按照辟疆的建议照做了,然后吕后她就毫无压力地释放自己的情绪,尽情输出由悲伤情绪所生成的眼泪。

可见,这又是西汉初年的一个特殊时期,吕后必须保证对军权的掌握才能保证对政治的掌控。

根据有关学者推测,吕氏子弟当时并没有直接掌握军权,而是由和刘氏、吕氏都有一定关系的刘泽出任大将军一职。刘泽是刘邦的远支宗族,是吕后的外甥女婿,由他来出任大将军一职各方都能接受。

和樊哙一样,刘泽出任大将军的具体时间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按照正常逻辑,刘泽一定是在惠帝去世之后的敏感时刻就出任了这一职位。

此时,身为太尉的周勃再一次被边缘化。

此后,在特殊时期设置上将军一职就成为了西汉的惯例。武帝之前,帝国在皇帝驾崩、新皇即位的敏感时刻一般都会任命亲信为上将军以稳定局势。

总结吕后执政的十五年(前194—前180),樊哙担任了六年时间的大将军,周勃以太尉的身份掌控军队两年,刘泽担任了七年时间的大将军。帝国的军权基本上都是吕后通过任命心腹为大将军来间接掌握的,从而时刻牢固地控制着帝国的政治。

由于惠帝的早逝,之后的皇权又经历了少帝刘恭到刘弘的洗牌,且刘弘还是个孩子,所以,刘氏皇权的权威并没有确立起来。

因此,吕后在去世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如何维护刘氏皇权的重要问题,但是在吕氏核心人物相继去世的情况下吕后也根本无人可用,就连刘泽,吕后也不能完全信任,将其外迁为琅琊王。

在无牌可出的情况下,吕后就只能重用她那不成器的侄子。公元前180年,吕后在驾崩之前做了这样的安排:“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

也就是将南北军的军权进行分割:由吕禄统率北军和未央宫卫尉;由吕产统率南军和长乐宫卫尉。

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南北军和卫尉军是不同性质的军队:卫尉军负责长乐宫和未央宫的守卫工作;南北军是京师的守备军。南北军的称呼也是以他们所驻扎的位置所命名的,南军居南,北军居北。

此时的南北军之所以分别驻扎在长乐宫和未央宫附近是为了弥补卫尉军防卫功能的不足,因为,汉朝初年的长安城是没有城墙的。而北军护卫皇帝所在的未央宫又说明北军比南军更加重要。

至于吕后为何要将南北军的军权进行分割又是因为,在她这位强势人物去世之后,帝国的政治局势必然异常复杂,为了维护刘盈儿子的皇权,吕后就必须以吕禄和吕产的合力来控制两宫和南北军。

还有,吕禄是上将军、吕产是相国,分别控制着帝国的军政,如此就能最大程度确保吕后所设计的政治秩序的继续运行。

这里也必须强调一点,当时的上将军在地位上是在相国之上的,这也是吕后在以吕氏腹心人物为上将军的情况下能够控制外朝的核心原因。

但即使如此,吕后还是不放心,因此特意交代吕禄和吕产:“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

图片

吕后对于吕氏的前途其实也比较悲观

图源/剧照

但吕禄和吕产怎么可能是周勃这些跟随高帝刘邦九死一生打天下的人的对手呢,吕后去世之后,太尉周勃就先夺了吕禄的北军军权、控制了未央宫卫尉,进而控制了少帝和帝国的政治中心。接着,周勃又派朱虚侯刘章诛杀了在未央宫宫外徘徊的南军的长官吕产并迅速前往长乐宫诛杀了长乐宫卫尉吕更始。

这理解释一下吕产为什么不能进入未央宫。周勃在掌控了北军的军权之后就交代未央宫卫尉,“毋入相国产殿门”,所以,当吕产想前往未央宫控制皇帝时就被未央宫卫尉挡在了门外,然后就被刘章给杀了。

可见,吕产当时最成熟的做法就是前往长乐宫掌控南军,以南军和功臣对峙,进而谈判,因为,周勃当时也忌惮南军的存在,认为只在掌控北军的情况下还不足以完胜吕氏,控制局势。

而吕产呢,居然主动送上门来了,刘章在杀了吕产之后就强行坐上了持有皇帝符节的谒者的车前往长乐宫杀死了长乐宫卫尉吕更始,掌控了南军的军权。

从刘章进入长乐宫必须凭借皇帝的符节,和之前周勃借用少帝的名义从吕禄手里骗取上将军之印也能看出,吕后当时已经基本确立了刘盈儿子作为皇帝的权威,如果她能再多活几年,很可能就没有之后的一系列乱局。

只能说,吕后之死是汉帝国历史出现重大转折的一个变数。但是呢,人最不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周期。

自此,功臣已经完成了政变的关键步骤,剩下的只是对吕氏势力的清洗。

总之,吕后的权力是通过任命心腹出任上将军一职、以对军队的绝对掌控实现了对帝国政治的控制,功臣也是在吕后去世之后对军权的成功争夺进而实现了政变的成功。

任何时候,军权都是政治权力的支撑。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前秦之亡,大体如此

元朝之亡,大体如此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常安 如诗般歌声感人至深 屏息期待 常安超越之作.
下一篇:没有了